革命的摇篮:胜利镇的诞生
发布时间:Feb 4, 2021 | 作者:
胜利镇,位于罗田西北部,与大别山薄刀峰风景区接壤,毗邻安徽省金寨县,且与麻城市唇齿相连。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东面独尊山、龙王庙,在海拔800米以上;北面黄狮寨、石佛垴,也在海拔800米有余;西面五朵寨、大鹰垴,在海拔540米以上;南面韭菜岩、扬旗寨,在海拔450米以上。胜利镇不仅有着雄壮巍峨的山峦美景,更有厚重的历史和浓厚的红色文化。 该镇地处两省三县(市)交界处,横贯境内的胜利河与黄冈境内最大水系巴水相连,陆地与安徽金寨县旱路相接,所以,自古为罗田边贸重镇和军事要塞。早在北宋年间,这里商旅生意、货物买卖,就极为发达;军事上,更有太平军血战松子关、“李老末”溃匪兵败薄刀峰、中国军队抗战驻军泗洲山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 这里,古建筑遗存颇多。有明代的千家堰,有清代的古碉楼,有晚清的张氏榨油坊,有清末年代的叶氏祠、詹氏祠、江氏祠,有战争防御工事铜锣关城楼、松子关城楼;还有北宋年间始建,清代重建,至今保存完整的金凤楼;更有典型的富有明清特色的胜利老街,街内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木雕窗花、门榭楼台、石狮青瓦等无不体现出古色古香的韵致。 这里,也是革命遗址汇集之地。有中共罗田县第一个支部旧址金凤楼,有鄂豫皖南线剿匪指挥部旧址,有中共商罗麻特别支部旧址,有红二十八军阻击战遗址,有刘邓大军第六纵队后勤医院旧址,有啸狮山抗战石刻等红色遗址遗迹22处,还有磨儿山烈士陵园、纪念馆,安息着数百位烈士英灵。 胜利镇,堪称鄂东革命摇篮。大革命时期,李梯云、肖方等革命志士在这里成立了罗田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在革命斗争中,李弟云、肖方、夏登阶、肖锦云、闫云鹏、吴光浩、廖绍康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在这块土地上血洒疆场。徐向前、王树声、徐海东、高敬亭、刘西尧、张体学等大批将领在此挥兵鏖战,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胜利镇这个被誉为红色土地的地方,原名叫“金铺”,又名“屯兵堡”、“滕家堡”。而屯兵堡名称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种民间传说是宋朝有一女将,身怀六甲带兵打仗,战斗中在胜利镇北面的松(生)子关生子,在脱家岭解下战袍包裹,到洗儿岭洗婴儿,最后屯兵在这里,于是将这里取名“屯兵堡”;而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胜利镇地处鄂豫皖边界,北通中原,南接江汉,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屯兵防寇设堡,所以称为“屯兵堡”。后演变为“滕家堡”。 那么,胜利镇是何时诞生的呢?全国解放后,原滕家堡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种种原因,一时还难以解决温饱,加上1952年当地遭受较大旱灾,社会上一些痼疾尚存,国民党遗用下来的反动分于仍在暗中活动,影响了社会稳定。实于以上情况,许多当年在这里坚持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建议在滕家保与麻城县交界的罗北、麻东山区设立新的县治,以便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使山区人民既能安全度过大灾之年,又能较快地搞好生产建设。于是, 在当时湖北主政的李先念、张体学等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南军政委员会于1952年8月向中共中央提出申请,拟在鄂东设立胜利县。1952年10月1日, 胜利县正式设立。 胜利县筹建之初,考虑到县治所在地滕家堡(今胜利镇)历来为屯兵重镇,拟定名兵堡县。张体学听说后持反对意见,他说,现在革命已取得了胜利,还需要“兵堡”干啥?爽爽快快叫“胜利县”。于是就取名胜利县。几年后,鉴于于当地人民生活已度过困难时期社会秩序明显好转,1955年7月,政务院决定撤销胜利县。胜利县不存在了,于是由原罗田县所辖的滕家堡地区被划为罗田县胜利镇,胜利镇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