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非遗桂冠 为什么中国第一?

发布时间:Jul 21, 2023 | 作者:罗田县文化馆


image.png

“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

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

像这样的功夫,

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城苏州,实地考察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他详细听取苏州古城保护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看苏绣制作,听苏州评弹,体验年画印刷。


       平江路上的苏绣、宋锦、缂丝、苏帮菜、制扇技艺、评弹等众多非遗项目,随处可见。这些珍贵的非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01

我们为什么需要“非遗”

我们为什么需要“非遗”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从五千年的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2f3fa7f2749778c0295a5405b9cfe93.png

       寻古是为了问今,溯源是为了流长。我们为什么需要非遗?蕴含着“知来处、明去处”的东方智慧。一个个非遗项目,正是中华文明一步步走来的印迹。

02

中国是非遗保护的“优等生”

中国是非遗保护的“优等生”

我国的非遗保护成绩单有多亮眼?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1557项,

包括民间文学类167项,

传统音乐类189项,

传统舞蹈类144项,

传统戏剧类171项,

曲艺类145项,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09项,

传统美术类139项,

传统技艺类287项,

传统医药类23项,

民俗类183项。

共涉及3610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截止到2022年12月,

中国有43个项目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为何会成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

      放眼世界,曾经大放异彩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根深叶茂,从未断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瑰宝。3000多岁的古琴,2000多年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文化,碎木造纸、缫丝为衣、抟泥成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漫长岁月,依然经久不衰。

f173872d03634867bb55187eeec585c6.jpg

      5000年大浪淘沙,各民族流传下来的非遗如熠熠星辰,璀璨生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民歌、赫哲族伊玛堪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占中国非遗总数的1/3以上。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非遗文化,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41ccabe1b82d7cceda9f9ccea326726.jpg

       作为非遗保护的“优等生”,中国历来注重文化遗产保护。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不断加大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并将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抢救保护到建章立制,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经验”。对外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对内成为彰显民族历史的一本“教材”。

48aaae9788d153a580b8f4c0398e8af8.jpg

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03

见人 见物 见生活

见人 见物 见生活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6ad23310c442bc2892b51e28e1811656.png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茶史悠悠,作为特殊的经济、文化载体,茶见证和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具象表达。

茶诞生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一杯“中国茶”,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dd2f9c5a1c672a6785f51ac30b748e3.png

      近年来,为推动非遗保护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工作确立了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这门“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织绣、面塑、剪纸等“老物件儿”在全新的设计下摇身一变,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非遗创作搭上文创、直播“快车”,在网络上频频“出圈”……传统的文化记忆正被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重回现代生活。

67943582db7e82cf046312272993d198.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的面人作品

      鲜花入馔,名绣作礼;千年史诗融合国际音乐,唱出新的经典;传统民族竞技风俗走进现代体育竞技场,赛出新的风采。传承自夏商青铜器制造技艺的非遗铜雕,既可熔山铸海,亦可化入日常,龙泉青瓷不仅可用于日常器皿,更可化身宏大建筑,成为传世工程……非遗正在进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与人交流共生的必需品,不断焕发生命活力、延展生长,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当非遗成为人们宝贵记忆的必备要素,那便是真正融入生活,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

ad2e8be6988bbcc4edbac75c1ef5e520.jpg

杭州国家版本馆

    “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如何在心里传承好?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发展其形式,更要传承其精神,让非遗真正“活”起来、“新”起来、“兴”起来。让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